政策法规
更多>>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18974869102 0731-85863102
客服01 742677570
客服02 1808520654
面对面心理咨询
[点击查看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蓝宇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 蓝宇学苑 > 心理知识 > 正文
心理知识
什么是“逆反心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6

 

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最早由BrehmS提出,并在之后五十年的研究中将逆反心理理论不断完善。国外对于逆反心理的定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初关于逆反心理的定义强调情境的作用,BrehmS (1981)称之为状态逆反心理(state reactance),即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它是反应性的(reactive),只存在于"外界的影响致使个体放弃自由并服从于该威胁的情境"。也就是说,状态逆反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被唤起的一种内部动机状态,因此它的产生依赖于特定情境。根据该定义,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因素:自由和威胁。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心理学大词典》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个体由于刺激物的消极特征而诱发的非常规性质的反应,当逆反心理被激发时,人们对来自逆反对象的社会影响会产生一种与影响方向相反的对抗,包括内隐和外显的心理反应。李荐中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逆反心理的类型

 

    状态逆反心理理论认为,在一定情境刺激条件下,个体逆反心理可能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方面。 Sachacher和Quick 认为,状态逆反可以直接表现为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即当个体维护其个人自由的难度太大时,逆反程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不会出现逆反,由即时威胁导致的逆反效应更多地表现为情感方面,撤消威胁可以迅速降低其作用;由延时威胁导致的逆反效应则更多地表现为认知方面,撤消威胁却不能明显地降低其作用。Dillard和Shen提出的认知一情感混合模型(cognition- affection intertwined model)则认为,状态逆反是消极认知与愤怒感的一种混合产物,该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特质逆反心理理论认为,逆反心理与个人特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基本使用统计方法将逆反心理分类,最早是德国心理学家Merz( 1983)编制的(Questionnair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简禾尔QMPR)包括对建议与忠告的反应、对自由的限制、偏好对质。Hongi(1989)通过实证调査与因素分析将逆反心理分为:对选择受限的情绪反应(Emotional responsetoward restricted choice)、对抗拒顺从(reactance to compliance)>抗拒他人的影响(Resisting influence from others)n对抗建议与忠告(Reactance to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s)这四类。Dowd 17等研究者通过大量临床数据,于1991编制了治疗性逆反量表(The Therapeutic Reactance Scale,简称TRS),TRS将逆反心理分为:言语逆反和行为逆反。

国内对于逆反心理的分类主要是根据逆反的现象进行分类。如金盛华的《社会心理学》将逆反心理分为三类:

(1)超限逆反,指个体过度接收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映。它是自然的保护反应。一种剌激无论怎样富有意义,过多重复都会使其成为无意义的消极剌激。此时这种刺激不会引起个体的积极态度反应,而是引起消极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指外界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

(3)禁果逆反,指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社会心理学家Aronson以严格的实验证明,对一件事物的禁止越是严格,它对人们的吸引了就越大。这意味着,禁止本身可能会增加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和吸引力,并增加人们犯禁的可能性。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